在追溯中華文脈中讀懂“文明中國”ppt大氣經典深入認識中華文明專題黨課


深入認識中華文明的文化傳承之路在追溯中華文脈 中讀懂“文明中國”
一萬多年前,現代人已遍布世界各地,但只有少部分人群,獨立開始馴化野生作物,完成農業(yè)革命,開啟文明進程。距今五千多年,其中更少的人群完成偉大文明的創(chuàng)立。將文明與協和萬邦的政治理想、大一統的治理體系相互融合,構建多元一體的文明型國家,綿延五千多年,仍生機勃勃,如同少年,只有中國。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中華文明具有五個突出特性,即突出的連續(xù)性、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基因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形成時期已經開始孕育,成為最深遠的中華文脈,也成為中國何以成為中國的根本原因。這些特性的形成,與中華文明獨特的“多元一體”形成過程密切相關。考古學依據豐富的出土資料對這一進程的最新闡釋,打破了古史記載的鴻蒙混沌,將追溯中華文脈和解讀“文明中國”的時間軸線延伸至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時期。
PART ONE萬年農業(yè)起源 孕育優(yōu)秀文明基因
孕育我們文明的搖籃,山川壯麗,環(huán)境多元。中國地勢如同三級巨大的階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倚天而立,為第一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湘西群山由東北綿延到西南,西為以黃土高原為核心的二級;東為各大平原和丘陵組成的第三級。既以江河為經絡,山脈為骨骼,渾然而為一體;又有千差萬別的地理單元。既有高山、流沙阻隔,呈獨立之勢;又東南面向海洋、西北通達歐亞大陸腹心。中國人的祖先,鐘天地之靈秀,得物華天寶,在遼闊的地理空間中,多元發(fā)展,再熔多元為一體,以成文明,以成中國。
萬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燒制出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陶容器,開始世界最早的對稻米和粟、黍的人工栽培,以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作出特殊貢獻,也為中華文明起源奠定堅實基礎,培育著以農為本的重要基因。
距今9000至6000年,各地區(qū)形成多元文化傳統,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要素在不同地區(qū)孕育、生長,煥發(fā)勃勃生機。距今8000年的西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出現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環(huán)壕聚落,百余間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規(guī)劃有序,最大房址占據聚落中心。距今7000年左右,覆蓋黃土高原的仰韶文化蓬勃發(fā)展。臨潼姜寨遺址為揭露最完整的仰韶文化早期村落,聚落布局呈現出另一種向心模式。約120座房屋圍繞中心廣場分為東、南、西、西北、北五個房屋組,外圍有壕溝圍護。每組房屋代表一個親屬組織,整個聚落代表一個更大的親屬集團。
聚落模式雖然多元,但都表明農業(y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滋養(yǎng)著親情,培育出以血緣為基礎的定居氏族組織,成為此后大規(guī)模政治組織的基礎。對家族興旺的責任和對祖先的敬奉,也成為我們重要的文明基因,奠定家國一體的政治理念的基礎。
為掌握農時,中國先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斗轉星移、四季變化中,以獨特的智慧,思考宇宙運行、萬物繁育之奧秘。距今近8000年的長江中游高廟文化精致白陶器上,出現精美繁縟的戳印圖像,其最重要的主題是有巨大勾喙的神鳥。神鳥的雙翅或向上揚起,或向兩側展開,有各種圖案,包括有四顆獠牙的大嘴、中心有圓點或者十字的圓圈和表現四面八方的符號。我們推測,這些幾何符號,代表的是位居天頂的天極,獠牙大嘴是天極之神的動物形象。如此令人驚嘆的白陶圖像,表現的正是高廟文化時期的“天極宇宙觀”, “天極宇宙觀”的形成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早期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西遼河流域,玉器這一中華文明的重要文脈,在興隆洼文化中初放異彩,其淵源或可追溯到距今約9000年的黑龍江小南山遺址。玉器種類不但有玦和墜等飾品,還出現模仿昆蟲的特殊器物。美玉制作的飾物,從最初出現開始,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會賦予佩戴者特殊能力。內蒙古林西白音長汗遺址興隆洼文化墓葬隨葬玉器中,一件形如柞蠶之蛹,另兩件與柞蠶幼蟲頗相似,可見佩戴者對昆蟲蛻變和羽化之力的信仰。在儀式活動中,他們正是要憑借這樣的神奇力量,羽化飛升,上天入地,溝通天地神靈。這樣的萬物有靈、人與自然萬物密切聯系的原始信仰,可以說是“天人合一”觀念的萌芽。
距今7000年后,仰韶文化的彩陶開始繁榮,圖案主題最初是對魚的寫實和抽象表現,并有人面魚身的形象,此后更出現魚中有鳥的“魚鳥組合”主題,表達對重生轉化的思考和對萬物繁育的祈愿。距今6000年后,仰韶文化進入廟底溝類型時期,彩陶藝術高度發(fā)展,掀起波及各地的史前藝術浪潮。魚鳥主題被以各種或復雜、或簡化、或圖案化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對“天極宇宙觀”的思考和對萬物溝通轉化的信仰中,先民們嘗試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溝通天地,協調自然和人類的關系,促進萬物生長和社會繁榮,并醞釀著新的社會發(fā)展。
PART TWO多元一體創(chuàng)生五千多年文明
遼寧建平的牛河梁遺址群,為紅山文化儀式活動中心。方圓5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高等級墓葬中幾乎只隨葬玉器,種類包括豬龍形器、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鳥、昆蟲、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內涵。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 很明顯,“天極宇宙觀”是凌家灘和紅山文化宗教信仰的核心內容,世俗社會的領導者同時具有最高宗教能力和權力,可以在如同昆蟲“蛻變”和“羽化”的通靈狀態(tài)下,實現與神鳥的轉化,與天極之神溝通,維護天極之穩(wěn)定和宇宙秩序的正常運行。這樣的宗教信仰,被以前所未有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物化”,形式包括營建大規(guī)模儀式中心,以及用玉等珍貴材質制作儀式用品。
黃淮下游、以泰山為中心的山東和江蘇北部,被稱作“海岱”地區(qū),此時期為大汶口文化早期。高等級墓葬即有超過100件隨葬品,并包括大量杯、豆等食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形成規(guī)范的棺槨制度,大型墓葬多有木槨,或一棺一槨和一棺二槨。隨葬品擺放的位置因此也分為棺內身邊、槨內和槨外等不同空間,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表達禮儀的空間,表現出明確的“禮制”特征。長江下游地區(qū)崧澤文化選擇的社會發(fā)展道路與大汶口文化相似。
仰韶文化進入廟底溝類型時期也取得顯著社會發(fā)展。河南靈寶鑄鼎原周圍的系統聚落調查顯示,該地區(qū)的聚落數量和總面積急劇增長,出現超大型遺址和區(qū)域聚落等級分化。最大的北陽平遺址面積近100萬平方米,次一級的中心性聚落西坡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西坡遺址中心為廣場,其四角各有一座大型半地穴房屋。西北角的房屋室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外有回廊,占地面積達500余平方米,是當時最大的單體建筑。這些房屋的規(guī)模、裝飾方式和重要位置均表明,它們不是普通人的居所,而應是舉行大型公共活動的場所。但西坡大型墓葬中,并無奢華隨葬品。很明顯,廟底溝社會繼承仰韶文化早期傳統,選擇了注重宗族整體團結和福祉的社會發(fā)展道路。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各地區(qū)在社會普遍發(fā)展的同時,相互交流也日趨密切。新涌現的社會上層們?yōu)榱双@取遠方珍稀物品和神圣知識、宣示自己超越本地民眾的特殊能力,努力開展遠距離交流,形成鏈接各主要文化區(qū)的遠距離交流網。交流內容主要是原始宇宙觀、天文歷法、高級物品制作技術、喪葬和祭祀禮儀等當時最先進的文化精粹。彩陶之美、美玉之靈、斧鉞之威、儀式之禮,廣為傳播。這樣的交流使各地區(qū)成為共享文化精粹的共同體,即“最初的中國”,正是此后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最初雛形,孕育出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最初基因。中華文明匯聚“多元”為“一體”的進程由此開啟。
距今5000多年,良渚文化在環(huán)太湖地區(qū)崛起,出現內外城面積約600萬平方米的超大規(guī)模都邑、調節(jié)面積110平方千米的大型農田水利設施、被稱作“王陵”的高等級墓地、標志王權和軍權的豪華玉鉞和蘊含“天極宇宙觀”信仰的成套玉禮器,這標志著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高度發(fā)展、系統化宗教的形成和早期國家的建立,成為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
良渚文化的主體人群是本地崧澤文化先民,崧澤社會采取的是世俗權力為核心的發(fā)展道路。但是良渚早期國家的權力結構明顯以神權為核心。玉鉞上都有典型的“神人獸面”紋飾。這樣的以宗教權力為核心凝聚大規(guī)模人群和構建早期國家的方略,明顯是借鑒紅山文化和凌家灘社會實踐的結果。良渚玉器上精細刻畫的“神人獸面”圖像,表現的是良渚王者在通靈狀態(tài)下,與神鳥溝通結合,成為“人面神鳥”,托負猛虎形象的天極神獸,維護宇宙正常運轉,這是自高廟文化時期已經出現,經紅山文化和凌家灘發(fā)展成熟的、以對天極之神的崇拜和溝通為核心的宗教觀念。昆蟲蛻變和羽化信仰也是良渚宗教的重要內容。良渚文化早期的北村大墓和中期的反山大墓中都隨葬有玉蟬。在廣泛借鑒的基礎上,良渚社會上層將原始宗教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更規(guī)范的玉器形制和玉器上更整齊劃一的刻畫圖像,更高水平的制玉技術,以及玉禮制在整個良渚文化分布區(qū)大范圍的廣泛使用,均表明宗教觀念和儀式的制度化。
因此,良渚文化是“最初的中國”這一文化共同體形成后的第一個燦爛結晶,是融合式發(fā)展結出的第一個碩果。良渚文化在多元互動中兼收并蓄,以包容性推動經濟、制度和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最初的中國”的后續(xù)發(fā)展提供了范例。
PART THREE大一統理想的形成和實踐催生早期王朝和“文明型國家”
與文獻中堯舜活動中心契合的晉南地區(qū),陶寺文化蓬勃發(fā)展,以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的陶寺遺址為都邑,完成早期國家的構建。遺址發(fā)現確定節(jié)氣的天文觀測設施;大型“王墓”中,著意展示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儀式用品,以彰顯包容四方的愿望和能力。《尚書·堯典》中“協和萬邦”和“光被四表”的記載,或許正是以陶寺領導者的真實政治實踐為背景的追述?!白畛醯闹袊毙纬芍踉杏摹敖y一性”基因,至此發(fā)展為政治理想,并被付諸實踐。
距今約3800年至3500年,很可能對應夏王朝的二里頭文化在洛陽盆地勃興,繼續(xù)實踐“協和萬邦”的政治理念,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構建。夏王朝的形成,是環(huán)嵩山地區(qū)龍山社會與各地區(qū)激蕩碰撞、風云際會、融合互鑒的結果。二里頭遺址發(fā)現有來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鴨形壺和海貝,來自西北地區(qū)的青銅戰(zhàn)斧和環(huán)首刀,來自東方的酒器,肖家屋脊文化風格的玉器。二里頭文化的典型禮器玉牙璋和陶禮器廣泛傳播。
《禹貢》的最初版本很可能在二里頭時期已經出現,成為推進各地區(qū)一體化進程的極具政治智慧的、充滿包容性、和平性及人文關懷的宣傳方案:無我為民、“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梳理山河,治平水患?!坝碹E”所到之處,成為與蠻荒之地迥然有別的文明世界。因為禹的功績,九州一統有了充分理由,一統的九州由像禹一樣的圣王統治、四方朝服也成為順理成章的政治體系。 考古證據與文獻記載如此契合,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高居二里頭遺址宮殿中的王者,具有胸懷天下的政治理想,并以最強大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在甚至超出九州的地理范圍內施展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獲取資源、推廣禮儀。“最初的中國”進入核心文化引領的新階段,中華文明的統一性開始深入人心。
夏商文化一脈相承,“文化既爾,政治亦然”。商人信仰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帝”,正是天極之神演變而來。《詩經·商頌·殷武》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以天極比喻商的都邑在天下四方中的核心地位。商人稱其都邑為“中商”,將周邊地區(qū)分為東、西、南、北“四土”,建立“內服”和“外服”體系,“天下政治觀”被落實為具體的政治制度。 距今約3100年,完成克商大業(yè)的周人,以“天”取代商人的“帝”。天按照萬物至理運行,又可體察萬物之情,與圣人和君主感應。天是否賦予君主治理天下的“大命”,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他是否有“德”,而德最核心的內容,是“保民”。正如《尚書·泰誓》宣告的:“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閃爍著如此溫暖的人文光輝的新政治思想,標志著宗教性的“天下政治觀”的人文化、“天人合一”信仰的道德化。在此基礎上,周人以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宗法分封制,完成了領先于世界文明的廣域多元國家的構建,奠定了綿延至今的“大一統”政治傳統,完成了“文明型國家”的構建。
PART FOUR追溯文脈,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深入認識中華文明的文化傳承之路在追溯中華文脈 中讀懂“文明中國”
工圖網提供在追溯中華文脈中讀懂“文明中國”ppt大氣經典深入認識中華文明專題黨課供會員免費下載。更多精彩黨課PPT素材,盡在工圖網。
在追溯中華文脈中讀懂“文明中國”ppt大氣經典深入認識中華文明專題黨課 Array
- 價格 會員免費
- 編號 12263180
- 大小 3.6 MB
- 頁數 共31頁
